[混齡與共學-蒙特梭利學校和傳統學校的差異]

用圖畫表示蒙特梭利和傳統學校的不同。

其中有一幕提到混齡是蒙特梭利跟一般學校的差別,而因為混齡,孩子可以成為團體中的Leader(領導者)和Mentor(指導者)。

最近在教室中,我們的確看到了有些孩子形成了一個共學的團體,會的帶領不會的。除了不會的或是過去比較沒有學習動機的孩子,因為團體的力量,而有了學習的動機,而本來會的孩子,其實學習動機並不那麼強,但因為了這個共學團體而更渴望去學習(如影片中所說的eager to learn)。

這樣的共學團體跟傳統學校的另外一個差異,影片中沒有提到的是"競爭"與"合作",在傳統學校中,重視成績,在乎高下,因此,多是競爭,但在共學團體中,是一起成長的,強調的是合作。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

[What is Montessori?]

美國蒙特梭利公辦民營(特許)學校分享孩子的差異與心得~

By Morey Montessori Public School Academy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

‪#‎啟心‬ ‪#‎蒙特梭利實驗教育‬ ‪#‎蒙特梭利‬ ‪#‎混齡‬ ‪#‎共學‬ ‪#‎團體自學‬

 
The Montessori Method is an inclusive educational method that was formed by Dr. Maria Montessori in which it delves into the perception of…
YOUTUBE.COM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I(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蒙特梭利師資培訓機構在全球有68個師資培訓中心(http://ami-global.org/training/centres?order=title&sort=asc),而王老師上課的師資培訓中心為美國聖地牙哥的培訓中心(http://ami-global.org/…/cent…/montessori-institute-san-diego)。

這部影片是一位3-6歲蒙特梭利師資培訓師Molly O'Shaughnessy 說明蒙特梭利的教育特色、蒙特梭利老師會做的事情,以教具作為連結工具、老師如何接受訓練,製作教具以及最後必須要完成Album,作為未來教學的依歸。

最後,有一位受訓的學生,說明她如何看待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的老師最重要的是去觀察孩子,蒙特梭利說:I didn't have a method to begin with, it was only through observing children, they show me their true nature.

觀察對於蒙特梭利教學來說非常重要,唯有藉由觀察孩子,才會看見孩子展現的自我。

新生在教室中,可以藉由教具、看別人的工作、老師講的故事、工作的示範,展現他們想要如何開始,在豐富的活動中,孩子很快就會表現想做些甚麼,而那就會是一個開始!!!

‪#‎啟心‬ ‪#‎蒙特梭利‬ ‪#‎自學團體‬ ‪#‎實驗教育‬ ‪#‎觀察‬

AMI Montessori Teacher Train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YiuP3Yy_o

 
The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accredits training centres…
AMI-GLOBAL.ORG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ntessori Is An Example Of The New Culture of Learning" and "A Montessori Mindset Can Transform Your Business"

富比世(Forbes)2015年12月有篇文章"Corporate Kindergarten: How A Montessori Mindset Can Transform Your Business" 建議公司應採用蒙特梭利的精神來維持企業競爭力。

作者先提到一個故事~ 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家錄影帶或是CD出租店-百視達,在2004年達到其企業經營的高峰,當時擁有六萬名員工,全世界有九千家店,每年營收超過五億美金,但當新的威脅和機會迎面而來,很顯然的這個巨大的恐龍型的營運模式應該要改變,但是似乎沒有把握好機會,當時有一個以五億美元買下Netflix的機會,持續忽略新加入者和科技的轉變,很快的六年以後,2011年百視達申請破產保護,反之,Netflix到現在已經是市值超過5千億的公司了~

但蒙特梭利和這個故事有甚麼關係? 作者強調蒙特梭利的孩子自然的了解策略性靈活(strategic agility)的意義。

蒙特梭利的孩子是很獨特的,他們被用不同的方式教育,也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包括馬友友、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寂的作者馬奎斯,google和Amazon的創辦人,都是受過蒙特梭利的教育的校友。

"Montessori kids are unique. They’re taught differently and they learn differently. Just ask 15 time Grammy Award-winning musician Yo-Yo Ma, author and Nobel Prize recipient Gabriel Garcia Marquez or the founders of Google and Amazon. "

"As entrepreneur Peter Sims explains, “the Montessori educational approach might be the surest route to joining the creative elite, which are so overrepresented by the school’s alumni that one might suspect a Montessori Mafia.”"

作者認為在傳統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與混齡、學習方式是自我引導,孩子被引導到有興趣的地方,而蒙特梭利老師作為教練和強化者的角色,而非puppet-masters or dictators。在蒙特梭利的教室裡,學習是雙向的,大的孩子作為小的孩子的模範,學生的興趣引導老師課程的規劃,孩子願意接受挑戰,學習接受失敗,並且把錯誤當作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作者從長期跟全球許多領導人共事的經驗發現,領導者的特質均為不是傳統的思想家,尤其是會把每個問題被視為是一個機會,是看到機會,而不是專注在無法解決的困難上。這些領導者的特質都是他們不是從傳統的角度思考,他們是有創意的、具想像力的、充滿好奇心的,他們不怕接受風險或挑戰現況。

作者覺得創造一個企業幼稚園的蒙特梭利的文化特質可以把組織內部從上到下,每個橫向層級每個人的潛力開發出來,作者甚至認為蒙特梭利精神會是推進美國創新經濟的答案。

最近聽到的一種說法是"創新最大的阻礙就是害怕失敗",在組織中,不願意去踏出嘗試的一步,固守原有的疆池,看似最為安全,但反而也是最危險的,百視達從高峰走向破產就是一例明證。

by 小編

Corporate Kindergarten: How A Montessori Mindset Can Transform Your Business
http://www.forbes.com/…/corporate-kindergarten-how-a-mont…/…

Montessori Is An Example Of The New Culture of Learning
http://www.forbes.com/…/montessori-is-an-example-of-the-n…/…


‪#‎啟心‬ ‪#‎蒙特梭利‬ # Montessori ‪#‎mindset‬ ‪#‎innovation‬ ‪#‎creativity‬

 
What Montessori students know about the future of leadership, corporate…
FORBES.COM|由 KOTTER INTERNATIONAL 上傳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神經心理學看父母對子女的教養-重溫懷仁父母心課程(黃素娟老師)]

第一次上黃老師的課是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恐怕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

後來,我們持續請黃老師上第二期、第三期、...,不過,每期上課的間隔變成了每兩周、每個月、每兩個月上課,這個課程,我們持續了約兩年的時間。

這兩年跟著黃老師學習的感受很難用一言一語形容,但我想當我們那個團體結束並沒有繼續的時候,每個人是帶著更多的覺察、自信、好奇、不批判的繼續我們的教養之路,就算是有疑惑、苦惱,我們還有一群一同成長的媽媽朋友們得以相互扶持,分享教養撇步,互相給予建議。

時隔五年,在這一路的教養孩子過程中,常常都用到上課的內容去看待孩子關係,去處理孩子的問題,真的覺得當初上這門課的幫助好大,也還好小孩還小就接觸到這些方法,在教養的路上輕鬆許多。所以,我們也鼓勵啟心的家長一同參加,還好及時報名,搶下最後五個名額,還有好多人在排候補呢!!!

第一堂課,黃老師把未來八周要談的方向做了說明,並且了解家長參加的期待。

以下,我簡單的將黃老師第一堂課程重點摘錄下來,但文字內容加上我的理解,真是不足以呈現老師上課時的唱作俱佳,上課還是最能理解老師要說甚麼的方式了!!!

*父母到底該不該教孩子?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是應該教的,但問題在於"如何教"。在管教中,首先,很重要的是"聆聽"孩子,包括"語言+非語言"的表達。
>其實,在平常人的溝通中,有80%以上是藉由非語言的方式來進行表達,而不會言語表達的學齡前兒童更是仰賴非語言的溝通,會觀察大人的表情、語調、聲音、眼神...等,所以,需要聽懂孩子的表達,看懂孩子的行為背後的意義,想要的是什麼,而對她們來說這個行為表現出來的想要,最重要的反映出她們的內在需要是什麼? 因為往往"不是孩子不乖,而是父母不懂"(老師推薦的書: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0136?loc=P_asb_001);這是我們第一堂課回家要做的功課。

*管教是在不傷人和控制情緒下為之;情緒控制除了是做為父母的身教之外,也是作為協助孩子控制情緒的基礎。大人當然也會有情緒,但可以學習自我照顧的方式,像是深呼吸或是視情況離開引發情緒的刺激物、找人接手等方式讓情緒穩定下來。

*黃老師的課主要是從兩個方向來談:
1.神經生理學:大腦構造、氣質、基因
>大腦左腦掌管"語言、秩序、規則、邏輯"和右腦掌管"非語言、經驗、情感",而越小的孩子越仰賴右腦,而漸漸長大的孩子會越來越會用語言的方式表達。
**低路:為了生存,大腦於腦幹處演化邊緣系統,即人在遇到一些危險時會有防衛或是反射動作,會釋放腎上腺素和壓力賀爾蒙,準備"攻、逃、呆",這得以確保人類可安全生存繁衍。
**高路:係指狀態為具有判斷力、控制力、道德感、同理心、和覺察。
但由低路到高路,需要自我照顧,練習調整情緒。

2.關係:主要會從依附關係來談親子關係;親子之間的連結-決裂-修復。

‪#‎懷仁‬ ‪#‎父母心‬ ‪#‎黃素娟‬ ‪#‎神經心理學‬ ‪#‎管教‬ ‪#‎高路‬ ‪#‎低路‬ ‪#‎溝通‬ ‪#‎修復‬ ‪#‎啟心‬ ‪#‎蒙特梭利‬ ‪#‎實驗教育‬ ‪#‎國小‬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飯是自己的事情-重溫黃素娟老師之父母心課程第三堂心得]

以下是小編心得,有些是課程重點摘要。

當孩子的邊緣系統啟動,而大人有情緒之時,再幫孩子之前,大人要先幫助自己穩定情緒,大人情緒穩定,小孩情緒才會穩定。這是我們上這一系列的課程最重要的事情。
藉由家長的問題,來了解小孩背後情緒的原因,也了解家長本身的情緒來源,再來幫助家長翻轉看待事情的角度。

大人有著較孩子成熟的大腦,我們要學習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是什麼。
大人情緒的背後通常有著其他在意的事情和壓力,以及大人自己的需要,先要照顧大人自己的需要。

在蒙特梭利做法中,無論是0-3歲或是3-6歲,都強調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權力鬥爭、不是情緒拔河的時間或是場合,因此,吃飯的時間固定,吃飯時間結束後,食物就收起來,而吃飯的量也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大人的責任就是準備營養均衡的食物。在 0-3歲或是3-6歲 蒙特梭利教室中,會讓孩子自己夾自己要吃的量,吃完了還想吃再夾,而食慾偶爾會有好壞、飯量可以每餐不同,都是正常的事情。

為什麼孩子的食慾會不好? 現在的孩子運動量不足,當前一餐吃的東西沒有消耗掉,而正餐中間又有零食等等很多可能,都會讓食慾變得不好。

素娟老師也曾經用過一些方法來增進孩子的食慾,例如把食物弄得很Kawaii,或是色彩繽紛等(像日本人真的很厲害,便當都做得超可愛),但不是用強迫的方式。當吃飯變成是權力拔河、被大人強迫餵食的場景時,這時候的內隱記憶若是負向的經驗,吃飯變成是有壓力的事,吃飯變成是大人的事,孩子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越小年齡的孩子,家長越會在意孩子的食量,大樹叔叔的書"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針對小小孩的吃的問題,有提供非常多的辦法與很好的意見,尤其如果從吃飯是大人的事情,要轉變成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的確需要一些轉換的做法,大樹叔叔書中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獨立章節,分成三大部分1. 小小孩的吃飯挑戰;2. 小小孩挑食怎麼辦;3. 遠離餵食戰爭:總量管制,提供很好的建議。如果還是有疑問,也可參加大樹叔叔的演講,親自詢問喔~

其實大人在意孩子的食量,有時候還來自於旁人的壓力,然而,孩子的發展除了後天之外,還有先天的因素造成,如果經過醫生判定並沒有特別的狀況,大人要回過頭來看自己在意甚麼? 不放心什麼? 而這些擔心真的會發生嗎? 發生後又真的是不好的嗎?

很多問題,素娟老師並不會給答案,而是給了我們很多不同思考的角度,讓我們用更廣的思維去看待親子關係。

此外,還有家長並不需要用超高的標準去看待家長先照顧好自己需要的行為,孩子或許並不會用超高標準看待家長的行為,但家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需要去想想,而老師一直提醒我們,我們是人不是神。

小編注意到營養過度、體重過重的議題,是一般國小學生的普遍現象,現況是孩子運動量不足,零食也容易取得,還有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等,都有可能造成,學齡前飲食習慣建立真的是非常重要。

‪#‎懷仁‬ ‪#‎父母心‬ ‪#‎黃素娟‬ ‪#‎管教‬ ‪#‎吃飯‬ ‪#‎啟心‬ ‪#‎蒙特梭利‬ ‪#‎實驗教育‬ ‪#‎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重溫黃素娟老師之父母心課程第二堂心得]

第二堂課,老師主要談的是小孩出生後賴以為生的邊緣系統,稱之為[攻、逃、呆]的邊緣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遇到生死存亡之時,直覺快速的緊急做出反應。

其實,對孩子來說,"生死存亡"範圍,可能跟大人想得很不一樣,在沒上過課之前,其實很難想像為甚麼孩子哭鬧,父母拂袖離去,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失去關愛或是遺棄的感受,而這是切斷了人"安全感"的基本需要,所以,孩子能不害怕、大哭或大鬧嗎? 而這些以情緒化的表達方式所展現出的想要父母陪伴的行為,不過是為了"生死存亡"必須要做的事情而已。

老師帶著我們做了一些活動,讓我們真正體會到當生死存亡受到威脅時,腦幹邊緣系統產生作用時的感覺是什麼,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情緒,大人的腦較為發達,因此,並不會像小孩一樣反應那麼的激烈,但小孩還沒有學習到這些,感覺混亂、情緒反應大很多,產生像是"胡言亂語"或是"胡作非為"的表現。

所以,大人先必須自我照顧好、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把自己帶到高路去,平衡左右腦,才能幫助並教導孩子整合、整理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學習覺察情緒、建立控制力、判斷力、道德感和同理心。

大人要如何自我照顧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第一件事是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因為我們是人,不是神,當然對事情都會有所感受,是正常的,但我們要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有時候小孩很難接受自己做錯了事,而容易把責任推給別人,但長大之後,這些道理未必會了解,有些人還是會繼續歸罪於別人,並強迫要別人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

大人生氣孩子不快一點,把自己生氣的情緒怪在孩子不快一點上面,大人認為都是因為孩子怎麼樣,大人才會怎麼樣,也就是讓孩子去承擔大人的情緒,但大人必須為自己的生氣負責任。

應該要把人和事情分開。大人要處理的是孩子為什麼不能快一點的這件事情,孩子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要如何帶孩子安排時間等等,但大人自己生氣的情緒必須要先處理好才行,了解為什麼大人自己會有情緒,或許有上班時間的壓力,或許有一定要什麼時間需要睡覺的壓力等等。其實,了解大人的情緒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是困難,但應該是後幾堂課老師會帶我們了解。

老師玩了一個遊戲,以一些特性分成了好幾個群體,有幾個人落單,老師問這些人,雖然分群落單,但感覺如何? 想不想加入群體? 想加入哪個群體? 有趣的是,明明沒有跟群體接觸,有些人會覺得群體的人好像不希望他人加入,只是因為自己的特性不同有了分群,就覺得被排擠,產生了這樣的情緒。但群體的人並沒有說不歡迎加入啊~會有這樣的情緒,完全是自己的想像。

最後,有些人想要就近加入群體,有些人想要改變自己加入群體,或是,有些人選擇還是願意自己一個人。無論最後選擇為何,情緒為何,最後,自己做出了選擇,就必須要為情緒負責任、承擔後果,也就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懷仁‬ ‪#‎父母心‬ ‪#‎黃素娟‬ ‪#‎管教‬ ‪#‎高路‬ ‪#‎低路‬ ‪#‎情緒‬ ‪#‎負責任‬ ‪#‎啟心‬ ‪#‎蒙特梭利‬ ‪#‎實驗教育‬ ‪#‎國小‬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孩子的童年...]

孩子的童年不應陷在讀書、寫字、算數的競爭中..
請讓孩子能依循各自的步調學習及成長~

 
 
Montessori Musings 的相片。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了解青春期二三事講座:孩子還在國小的我們,可以先做什麼準備~]

"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要隨孩子的年齡與能力有意識的進行調整",這是專精於青少年諮商的黃心怡老師的建議。

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有鑑於教室內的孩子逐漸長大, 即將步入青春期前期,不單是在教室,老師將會面臨到一些挑戰之外,家長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也需要有所調整,因此,為了預作準備,在這個時間點,有必要多認識青春期的孩子的特質,我們特別邀請了黃心怡老師來跟家長談談青少年的教養。

本周聽完了第一場黃老師的講座,只有一種感覺,還好,我們有邀請到黃老師來跟我們分享。家長真的需要時時刻刻帶有覺察,調整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然而,對孩子做任何的要求,或是規矩的制定,都很需要深思熟慮,也不宜貿然進行。

黃老師有很多跟國高中,甚至是大學孩子的諮商經驗,也很了解家長教養、社會變化帶來對現在孩子的轉變,而這些轉變產生了教養議題,如果我們能夠在兒童期就能夠有所了解,開始逐步調整教養策略與作法,將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避免掉很多可能發生的青少年問題。

把教養的時間軸拉長,從幼兒、到兒童、到青少年,到青年,前面的教養方式與生命歷程,將會影響孩子後期展現出來的狀況。

老師提到一些青少年的議題,真的很令人警惕與震驚,而近年,在報章媒體上也常看到相關新聞報導,甚至也在我們生活周遭發生。小編開設理髮店的鄰居說,社區有好多媽媽帶去剪頭髮的男生,最大的像是已經大二男生,髮型都還是由媽媽決定,問孩子頭髮要怎麼剪,也都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或意見。

在兒童期(7-12歲,也就是小學階段),孩子正是建立生活秩序、人際發展、品德教育、與人連結的、社會化的階段,但如果這個階段缺乏相關的引導,可能會造成:孩子自我感覺良好,覺得世界繞著自己轉、只重視自己是否開心、無法聽懂別人的話、耐心不足、無法跟同年齡的孩子有連結能力,無法跟同儕聊天,不知道可以聊些甚麼話題...的狀況。

而可能到了青少年時期(12-18歲),或是青年時期(15-18歲),因為父母長期把孩子baby化,太習慣干涉或參與所有的事,而孩子自理能力無法建構起來,孩子除了認為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理所當然,也不會珍惜之外,甚至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應該如此對待他/她,甚至對老師的要求也以父母付出的標準來看,因此,造成了孩子覺得老師付出不夠多,很多師生衝突也因此產生,再拉長生命的軸線來看,這樣的孩子在結婚之後,對伴侶也可能也會有對對方過度的挑剔、要求與責難的狀況發生。打個比方來說,如果發生在餐廳,這種唯我獨尊的客人有可能被稱為是奧客,但是未必所有餐廳都秉持著"顧客永遠是對的"的想法或主張,這時候餐廳和奧客之間就會有衝突產生。

到了青少年階段,孩子們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生命的意義,而遇到同儕相處的問題,和師長的問題,也很容易放大來看,情緒反應也會特別激烈,因此如果在兒童期,家長能夠開始帶有覺知,調整對孩子的教養,真的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很多狀況就會比較不容易發生。

像是犯錯,犯錯有挫敗的經驗好重要,除了讓孩子了解不完美是OK之外,也讓孩子學習如何調節挫敗的感覺與情緒,這些經驗發生的越早越好,而大人對孩子的身教就是大人對孩子犯錯時的反應,該怎麼辦? 要如何處理挫敗的經驗與情緒? 而如何帶領孩子體驗與感受到,我投入了、努力了,帶來了一些成功經驗,而就會知道怎麼表現好會成功,並帶來努力的動機,或者就算投入了、努力了,還是失敗,該怎麼調節這個失敗的情緒,如何看待失敗,陪伴孩子解情緒,找到失敗的問題所在,調整努力的方向或是作法。

老師提醒家長,家長可以對孩子有所期待,孩子也會喜歡父母對孩子是有看法的。在親子互動中,家長會需要努力,孩子也要付出,自己幫自己,家長與孩子都需要努力建構親子關係。此外,很多時候,孩子太相信父母會幫助孩子,父母應該對孩子設限,建立界線。

‪#‎懷仁‬ ‪#‎父母心‬ ‪#‎黃心怡‬ ‪#‎青春期‬ ‪#‎青少年‬ ‪#‎教養‬ ‪#‎媽寶‬ ‪#‎啟心‬ ‪#‎蒙特梭利‬ ‪#‎實驗教育‬ ‪#‎小學‬

媽寶新聞:
媽寶不是我,十大媽寶病徵
http://dailyview.tw/Daily/2015/02/07
大一新生座談 媽寶充斥好傻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5000298-260102
機車教授:媽寶別來修我課
https://m.parenting.com.tw/…/5052128-%E6%A9%9F%E8%BB%8A%E6…/
是誰逼大學生變成「媽寶」的?
http://a.udn.com/focus/2015/10/10/13283/index.html
從開學小事看教育大事!孩子都唸到政大了,爸媽竟想這樣做...媽寶就是這樣養成的!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38355
聯合/話說「媽寶」:能否每個人為自己負點責任?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238329

 
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的相片。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握每次學習的機會]

還記得孩子2-3歲,在蒙特梭利的NIDO班中,把玻璃杯子打破了。

在NIDO班,小小孩會知道杯子如果不放好,不注意的時候,掉到地上有可能是會破的、會怎麼破,而水也會灑滿一地。接著,小小孩也會看到大人如何清理碎玻璃,如何使用工具清理,小掃把的擺放位置、抹布的擺放位置。剛開始,小小孩可能只是看著大人做完所有的動作,包括去拿掃把,清理,倒進垃圾桶,確定碎玻璃都清潔乾淨之後,再來用抹布把水擦掉的過程,但是看了幾次之後,孩子會知道要怎麼做,而且多數的孩子是喜歡幫忙的,可能會幫忙拿掃把、抹布等。

雖然在能力上,小小孩的完成度不如大人高,也可能會很快的轉移注意力走掉,但久而久之,這些所看到的,所經驗到的,都會像海綿一樣吸收在孩子的內心裏面。

不光是打破玻璃杯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會看到或注意到教室內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同樣會吸收到處理碎玻璃的做法。

當玻璃杯打破了,或許老師內心會先一驚,請打破玻璃的小孩站到安全但還是可以看到老師如何處理的地方。
蒙特梭利老師會很平靜看待這些事情,且真正的蒙特梭利老師心裡會想:"太好了,這樣我就可以教他怎麼樣處理打破玻璃杯的碎片和整理收拾"。
面對0-3的孩子時,老師會做得很慢,示範給孩子看,就如同在教室內示範工作的操作一樣。

把玻璃杯打破,其實是件平常很容易會發生的事情。蒙特梭利強調要提供給孩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真實物品,而一般家庭平常喝水多是使用玻璃杯,所以,在NIDO的環境中,也會提供玻璃杯,但是是小孩用的尺寸。如果,孩子沒有使用真實物品的機會,要如何教導孩子面對真實的生活呢?

蒙特梭利的教育是朝著要協助孩子獨立成為一個個人的方向著手,但這當中需要大人的引導與幫助。

但事情如果沒有任何機會發生,例如,如果使用的是塑膠的餐具、大人很快的清掃完畢,小孩要如何學習? 如何能有機會學習到? 如何學習獨立?

在小學的教室中,孩子們身體與心理發展的較學齡前更為成熟,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比以前更多了,和學齡前不同的是更重視朋友與人際關係,也因此,在混齡的環境中,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多機會學習到如何去想/判斷別人可能會怎麼想、去同理別人的心情、去控制自己不說讓別人不舒服的話、在玩遊戲的時候,控制自己的力道、去從判斷公平中,建立道德感,去發現自己做的事情會對別人如何造成影響。

這些都需要真實的體驗當中,一次一次不斷的讓孩子了解,站在別人的角度想,當事情發生時,別人把感受說出來時,真正體會到自己的行為的確讓人不舒服、讓人難受,以及最後,決定自己還要不要這樣做,判斷力與控制力會這樣一次次的被建立起來。

最常遇到的是說不好聽的話,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同儕相處的時候,會無意間聽到一些話,不知道為甚麼大家聽了會笑,所以,也跟著學習到也會說出來給別人聽,但是,關於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和內涵其實未必是了解的。當在教室中說出來時,老師會找時間個別與這個孩子對話,告訴說這句話的孩子,這個話的真正意思,以及別人聽到的感受,有時候聽到的孩子也會真正很生氣,會讓別人看到,在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意思之後,再選擇還要不要再講。因此,這個講與不講的選擇是孩子自己做,是發自內心的,所以,如果選擇不講,或偶而還是會忘掉,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小孩到最後都可以不講了,那麼我們可以看見孩子的判斷力與自我控制力是被慢慢地建立起來的。

這是建立未來,當孩子遇到有人,可能是朋友,叫他做不對,甚至是違法(像是吸毒)的事情的時候,他自己有能力去判斷做什麼,會產生什麼後果,最後,再決定如何做選擇。

我們不可能永遠在孩子身邊幫他面對外界所有的問題,去除掉所有的挫折(就如同黃心怡老師說,"孩子越小面對到挫折,就可以讓他早一點學習到如何面對挫折",復原能力也就可以建立起來。),但我們可以在他成長過程中,從小學混齡環境開始,給他機會學習,任何相處會自然而然,甚至是必定會遇到的問題,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們同理陪伴他面對挫折的難受心情,平靜下來後,教他怎麼去看待問題,跟他討論他可以怎麼做,有哪些可做的選擇,也讓其他的孩子知道這個孩子的感受,其他的孩子也同樣能夠學習到如何與同學相處。

這既然是一個學習過程,也因此沒有快速的捷徑,是需要時間的,老師不會放過每一次發生的機會,每次機會都是老師幫助孩子學習的時機,而這個過程雖然沒有快速的捷徑,不是一兩天就會改善的,但是通常孩子們都出乎意料之外的,可能在一兩個月之內,不會再做出不適當的言行。

我們認為這個過程值得等待,也非常令人感動,因為是孩子自己決定選擇不要做的。

‪#‎啟心‬ ‪#‎蒙特梭利‬ ‪#‎判斷力‬ ‪#‎控制力‬ ‪#‎同理心‬ ‪#‎學習機會‬ ‪#‎時機‬ ‪#‎小學‬ ‪#‎自學團體‬ ‪#‎教育理念‬

備註:這幾顆粽子是昨天早上孩子們在教室包的,自己包的粽子就是特別好吃,還帶了好多自己包的粽子要給親朋好友們吃呢!

 
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的相片。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現在看未來,未來的工作機會不是只有程式工程師一個!!!]

近來是國內外的畢業旺季,看到好多名人的畢業致詞,鼓勵畢業生走出校園,如何面對與看待未來的態度...這些名人,談得是"面對挫折、不害怕失敗、找到真正有興趣、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這是面對未來的態度。

不過,現在的教育氛圍是直接告訴我們要學會未來工作可能需要的技能,那可能是coding、程式設計...,而且為了害怕輸在起跑點上,也叫孩子早早學會,在台灣,教育比較是工作需求導向、市場需求導向,比較少給孩子空間,問孩子想要什麼。

可惜的是"從現在看未來"的工作機會,不一定都會看得那麼準,別一直專注在coding、程式設計上,其實未來還有很多的工作機會,肯定是現在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而很多看起來前景正熱的工作,未來可能會消失,現在真的不用急著為孩子的未來做定位~~

舉例來說,過去,可能是三五年前,怎麼可能會想像得到素人的穿搭風格,可以一躍成為時尚潮流,義大利知名時尚部落客Chiara Ferragni所創造的部落格「The Blonde Salad」每年有鉅額的營收及龐大的粉絲群,Chiara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機會是被找出來的、機會是被創造出來的,但前提是需要有熱情與熱忱,而這些熱情與熱忱從何而來,是從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來,這是一種態度。

幫助孩子"找自己、做自己、成為想要的自己",是我們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的目標與期許,帶領孩子去發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才會有持續的熱情與熱忱,才能盡力去做,從而努力成為想要自己。

‪#‎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 ‪#‎教育理念‬ ‪#‎工作機會‬ ‪#‎coding‬

小兒子今年從梓園蒙特梭利幼稚園畢業,梓園都會讓畢業生的家長於玻璃上作畫並寫下祝福,這是我們寫給孩子們的祝福~~

 
啟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的相片。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去年有一部"灣生回家"的紀錄片,述說著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對台灣的感情,也述說著他們既不是台灣人,回到日本也不被認同的困境,這樣的一群人,回到日本後,對台灣風土人物的想念,畢竟這曾經是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數十萬被遣返回日本的灣生中,其中,有一位是日本畫家-立石鐵臣,第一次看到他的台灣畫冊,是在三年前,看到的時候非常震撼與感動,偶然的機緣下,買到了這本畫冊。出版這本台灣畫冊的是當時台北縣政府。

立石鐵臣所畫關於那個年代在台灣所見到的風土民情、一草一木,喚起我們這一代,或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記憶,他的每一幅畫,每一筆都蘊含著對台灣的感情,用很觸動人心的筆觸,甚至光看到他的畫都能讓人感動到流眼淚的地步。

在台灣畫冊的最後一幅,畫中說明:「昭和二三年十二月五日,我們離開台灣。留下最後僅存的留用日本人,據說這幾乎是最後的引揚船。⋯⋯港邊的防波提上擠滿了前來送別的台灣人,當船緩緩駛離的時候,防波提上傳來了用日本語合唱『螢之光』的歌聲。當時台灣人被禁止說日本語。⋯⋯當大船離岸後,兩艘小船追了出來,拿出了日章旗揮舞著。這是表現出對日本人的愛惜,與對大陸渡來的同族的對抗吧。吾愛台灣!吾愛台灣!」,他畫出他被迫離開台灣的不捨心情,在船上依依不捨向防波堤揮手的身影,都可以感受到他心中"吾愛台灣"的吶喊。

上個學年,台灣歷史和地理的部分,啟心帶領教室的孩子們,介紹台灣的原住民,去參觀了原住民博物館、認識原住民的地理分布、原住民的生活、原住民的服飾、原住民的圖騰,有講述原住民族的傳說故事。

翻看了立石鐵臣的台灣畫冊,他畫到了泰雅族兩個太陽的故事、排灣族百步蛇的圖騰,孩子們也立刻想起曾經聽過這個故事;他畫到了七爺八爺,四年級的孩子也曾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知道是一高一矮的神明,高的還會吐舌頭。

他也畫了台灣的廟宇、喜慶習俗、生活習慣,像是挽面、打棉被的過程,他也畫台灣島嶼的樣貌,或許,有時候,或許我們很難跟孩子們說,在那個年代的台灣是甚麼樣貌,但藉由寫實的畫冊,也可以訴說很多很多關於台灣的故事,也希望能傳達一個愛著自己生長土地的心。

這是我們下學期的目標,看看畫冊,聊聊我們生長的台灣。

‪#‎台灣‬ ‪#‎灣生‬ ‪#‎立石鐵臣‬ ‪#‎歷史‬ ‪#‎教育‬ ‪#‎啟心‬

註:東京都府中市美術館展出的「獻給美麗的故鄉台灣──立石鐵臣展」(展期2016年5月21日〜7月3日),搜集了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生涯各個時期的作品,並有一些立石鐵臣的介紹:http://www.storm.mg/lifestyle/138051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都是從當爸爸開始,學當爸爸的~

 

但爸爸該怎麼學當爸爸呢?

是學著以前爸爸的做法呢?

還是想要當個不一樣的爸爸呢?

 

小小孩的主要照顧者都是媽媽,爸爸是不是有時候也使不上力,想幫忙也不知道如何做呢?

想跟孩子玩,但孩子卻不想要跟爸爸玩? 爸爸想要參與孩子的生活,但是總找不到方法?

 

爸爸其實在孩子生命的歷程中是很重要的,爸爸能對孩子有越多的陪伴,孩子的幸福感也會提高。

本次親子講座所邀請的講者是受過蒙特梭利師資訓練的爸爸或是男老師,希望能給爸爸媽媽們不同的思考。

 

本次講座邀請爸爸,並且歡迎媽媽一起來參加喔~

 

聊聊三階段的爸爸學:

0~3歲生命重要的前三年(趙大樹老師)

3~6歲學前啟蒙的預備(羅寶鴻老師)

6~12歲小學孩子的挑戰(王宗輝老師)

 

時間:2016年8月27日下午2:00-5:00

地點:實踐菁英會館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516號6樓

文湖線港墘站2號出口(內湖高工旁, 中國信託銀行樓上)

參加者人數:80人 (不限爸爸,媽媽也可以共同來參加~)

費用:300元/大人(講者車馬費、報名平台手續費和場地費)

報名方式:

請於Accupass本次活動平台上報名與付款。

報名後將會有QR Code,每位報名者將會有一個QR code;兩位參加者會有兩個QR code。

報名完成付款後,取得QR code才算完成報名,若未完成付款,名額將在繳款截止期限(約兩天)後會再釋出。

若因故無法參加,無法退款,但可自行轉讓他人。

 

註1:受限於場地空間,本次活動不能帶小孩。

註2:可以帶大樹老師的新書-育兒顧問到你家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2637)來給大樹簽名喔!!!

 

活動流程安排:

1:30-2:00 報到

2:00-2:40 0~3歲生命重要的前三年:大樹老師

2:40-3:20 3~6歲學前啟蒙的預備:羅寶鴻老師

3:20-3:40 Tea Break 休息交流時間

3:40-4:20 6~12歲小學孩子的挑戰:王宗輝老師

4:20-4:40 三位講者共同座談

4:40-5:00 Q&A

http://www.accupass.com/go/inspiring88

‪#‎啟心‬ ‪#‎蒙特梭利‬ ‪#‎爸爸‬ ‪#‎教養‬ ‪#‎父親節‬ ‪#‎趙大樹‬ ‪#‎羅寶鴻‬ ‪#‎王宗輝‬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室是連結孩子與宇宙世界的橋樑]

蒙特梭利主張在小學階段應將整個宇宙介紹給孩子。宇宙之中蘊含了所有問題的解答。宇宙中包羅萬象的內容,正可以滿足這個年齡的孩子無窮的好奇心和精力,而教室是連結孩子與宇宙世界的橋樑。

每天或是每週的外出對於蒙特梭利小學孩子來說是重要的。

每天固定的外出活動是中午公園時間,到附近公園玩是孩子們很喜歡的活動,每天都需要跑公園幾圈,之後,有時候溜蛇板、有時候爬樹、有時候挖土造小河谷山丘、有時候玩鬼抓人遊戲、有時候溜溜滑梯;各遊戲活動中的規則訂定是共同協商的過程,而遵守或不遵守所產生的火花,語言的運用等等,都可以讓孩子去理解遊戲公平之外,還有對方的立場與想法,然後思考該怎麼做;遊戲中的肢體動作與力道控制也都是學習的一部分。

每週的外出活動方面,每週五都會安排外出,配合學習內容與多元的活動安排:

像是冷水坑夢幻湖、深海巨鯊展、海事博物館、土銀歷史博物館、原住民博物館參觀、紙博物館、花博公園水資源展覽、騎腳踏車到內湖運動公園或是河濱公園玩、植物園的植物和歷史遺跡的探訪、在陽明山上的梅居休閒農場學習育苗、種植、收成、洗菜、炒菜等,甚至安排了兩天一夜的師生露營(https://www.facebook.com/%E6%A2%85%E5%B1%85%E4%BC%91%E9%96…/);
或是到民權東路的水族寵物店買小倉鼠要用的物品;郵政博物館認識郵票的種種與國家;兵馬俑展不只是看兵馬俑,也嘗試認認秦始皇書同文後使用的小篆,在教室中陳一郎老師一直帶孩子們的漢字淵源與故事,都有講述文字演進,已經啟發了孩子們的興趣,看到文字,就會想去讀讀認認是否已經有自己會的,相信再學習更多文字時,會有更多的好奇與興趣。

肯.羅賓森爵士也列舉了五個應該把學生帶到教室外的好處(source:https://www.tes.com/…/watch-sir-ken-robinson-shares-five-re…):

- Nature is a powerful resource.
大自然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資源

- Children can learn through practical hands-on activities.
孩子可以藉由實際的動手做的活動來學習

- You can tap into children's curiosity.
可以打開孩子的好奇心

- It is a social experience and children learn from working together.
是一種社會經驗,而且孩子可以從一起工作中學習

- Learning outdoors is fun.
在戶外學習是好玩的!!!

肯.羅賓森爵士也支持一項"空教室日"(Empty Classroom Day)的倡議,這項倡議是鼓勵在教室之外學習與玩耍。(Sir Ken Robinson supports Empty Classroom Day, an initiative to inspire learning and play outside the classroom, backed by Persil’s Dirt is Good campaign.)

我們觀察到教室外的學習,因為情境不同,可以學習到的是教室內無法學習到的,也唯有透過持續不斷的外出,讓孩子們長出不同的能力。

在教室的學習只是去探索未來與宇宙世界的起點而已,真正的學習是幫助孩子知道如何進入世界,而外出的學習是學習當中重要的一部分。

 

‪#‎empty‬ class room day ‪#‎Inspiring‬ Montessori Education Taipei ‪#‎外出‬‪#‎outing‬ ‪#‎梅居‬ ‪#‎校外教學‬

文章標籤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 of the United States (AMI/USA)

*Right Way
*Right Time 
*Right Interest
*Right Environment

雖然這場演講是針對比較小的孩子,但是上述的四個重點同樣適用於小學階段的孩子。
‪#‎TED‬

We are all familiar with situation when parents and teachers lost their patience, they will grab…
YOUTUBE.COM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timeschool/posts/629539867175951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y educate? 我們的教育理念]

"Why educate?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orld around them & talents within them, to become fulfilled individuals & compassionate citizens." by Sir Ken Robinson

Sir Ken Robinson是近代突破傳統教育觀點,認為要改革過去工業化時代的大量規格化生產教育的學者,他的一系列於TED的演講與書籍帶給全世界很多教育的啟發。

而上述的這段話,我們想要引用來代表我們所推動的蒙特梭利教育之理念:

在蒙特梭利的小學教育中,我們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從認識宇宙開始,到認識世界...,也啟發孩子們發現自我的天賦,從而成為完整的個人並且成為對生命充滿熱情的公民。

‪#‎教育理念‬ ‪#‎啟心‬ ‪#‎蒙特梭利‬ ‪#‎實驗教育‬ ‪#‎小學‬ ‪#‎團體自學‬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ir Robinson於影片中提到[人類天生就各不相同],但在過去的教育體制或系統下,老師在課堂上對著全班同學授課,遵循著全國一致的課綱進度,事實上,我們看不到課程對孩子個別差異性的關注。

若人類天生就各不相同,則學習進度怎麼會相同,總有人快、有人慢,有人需要時間理解,有人會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了解一個概念...。

其二,好奇心是引發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 好奇心,如果你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通常不用幫忙,他就會主動學習 孩子天生就會學習 無論是激發或扼殺這項能力 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也因此,蒙特梭利的小學課程全由五大主軸故事出發,用故事來帶領孩子對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好奇心,宇宙怎麼來、人類的緣起是甚麼、數字也有故事嗎...

然而,現在的考試只有標準答案,只有單一化的論述,只有成績的評價時,這個好奇心要如何引發呢?

其三,教育是個有機體,是動態隨機調整的,也因此,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成人的角色是重要的,成人負起帶領著孩子的責任,作為孩子與完備好的環境的橋樑,而這當中,隨著觀察孩子的需要,適時給予不同的協助與引導。

演講最後,Sir Robinson提到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有句偉大的名言: 「世界上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不知不覺, 他們不想改變、不願改變、 更阻礙改變; 第二種人後知後覺, 他們知道必須改變, 並樂觀其成; 第三種人知覺而動, 他們造成改變。」

我們現在做的教育,也是希望能從小學開始萌芽,"如果我們可以激勵更多人就可以形成運動,如果聲勢夠大,就能成為革命,而這正是我們需要的"。

‪#‎蒙特梭利‬ ‪#‎Sir‬ Ken Robinson ‪#‎逃出教育死亡之谷‬ ‪#‎教育革命‬

肯尼羅賓森爵士 (Sir Ken Robinson)…
TED.COM|由 KEN ROBINSON 上傳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11的親子天下中,有兩篇學習的文章值得討論:

其一是 中央大學的柯華葳老師的訓練不等同於教學,以及陳之華的常態分班,怎樣做更好?

柯華葳老師對於訓練與學到的這兩件事做了很清楚的解釋。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

"訓練是要把一項技能練到精熟,可以不經思考直接反應。"

"但是學科中有許多概念需要釐清,當概念不清楚,自動反應答對了,不等於學到"

所謂學校教育的填鴨,就是這種"訓練",教導學生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答對及反應。

在求學過程中,老師教的概念,需要停下來時間思考以內化成知識,並求真正的理解,但是老師的教學進度是無法停下來等人的,得要自己追上去或者就自動pass放棄。

"「學到」是老師和父母都看重的事。在學校,老師以考試來檢查學生是否「學到」。學校常用大量題目讓學生練習,以幫助學生看到題目就能不經思考,下筆作答,得到高分。"

所以,所謂的考試雖然是測試是否學到,但是不是有孩子可以不經思考的亂答、猜答案,以應付每天照三餐,照休息時間的考試,但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不斷的考試是在求速度,但是到最後是不是已經不知道是為了甚麼在考試了,有沒有吸收不是重點。

是不是有孩子到最後,不知道該不該為了每天不同科目的考試補不同的進度或者是乾脆放棄考試而專注於理解科目的準備上。其實考試或許並不適合作為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方式。

"不過,依許多企業主的看法,學校所考的在業界不一定用得上。一方面可能是所學與業界所需不符合,更可能是所學「無法遷移」,無法學以致用。 "

"「遷移」是將所學應用到新情境,是「學到」的進階版。遷移的原則是學生看到舊與新兩種情境中相似與相異處,找到兩種情境間可轉換的原則,把學會的能力與概念,經過修飾,轉移到新情境。 "

"若教室裡只提供練習,學生即使可以自動如機械般操作,他能以什麼為基礎來遷移?"

"遷移"真的是非常棒的說法,將所學應用到新情境,從機械般的練習中的確是無法達到,但是要怎麼做,這篇文章並沒有提到,但問的問題很好,要怎麼做才能" 找到兩種情境間可轉換的原則,把學會的能力與概念,經過修飾,轉移到新情境"?現在的學校教育可以做得到嗎? 如果只是應付考試,無法延伸,衍伸所學的知識是無法遷移的。所以,如果對於知識,沒有真正的理解其意義和內涵,有辦法做到遷移嗎?

那學校該怎麼做讓孩子真正的理解?

引用陳之華那篇文章的看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及「視孩子為中心」...,必須要思考"如何創造出成就每個孩子的環境?如何關照到每個孩子的學習?如何在必要時刻,讓孩子能獲得協助?如何真正理解不同孩子的學習問題?如何不再以「好管理、方便校方行政」等思維,凌駕孩子學習的需求? "

其實芬蘭所使用的班級分組制度是個考慮學生個別差異下的教學方式,同時,比起一對一的學習,又能夠節省成本。

台灣以"考試"帶領"學習"的方式,真的有幫到那些根本已經很厲害的同學嗎? 或者是有把落後的孩子們帶上來嗎?

根據孩子的個別進度來學習的理想狀態是老師根據他的進度帶領或是可以自主學習,以小組教學方式,自行查找資料等的來掌握自己學習的進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如果進度快的部份也不用等別人趕上,就繼續延伸,遇到不懂的,多花點時間,遇到懂的就可以很快的進入下一階段。

依照個別進度時,則可以學的快的部份,就繼續下去,不用等待,而進度慢的時候,也可以停下來細細思索。這是依據個別差異的個別學習方式,很像是陳之華分享的芬蘭式的教育方法。

單元教授指的是數學就上數學,地理就上地理...,而這種方式的問題是數學和地理無法溝通。數學課內容總是小明怎樣,春嬌怎樣。但吳祥輝在芬蘭驚艷分享芬蘭的數學課內容,就是用真正實際的事物和數字來上課,例如,南美的亞馬遜河是最長的一條河,而其中,到底有多長,那就是一串數字,而用來比較尼羅河和亞馬遜河的長度就是減法。把地理上的知識實際應用到數學上。101自從變成第一高樓,也很快的被納入芬蘭小學的地理和數學教材中。

若是以目前這種"單向"與"單元"式的這種學習方式,將容易造成無法"遷移"所學的知識。

蒙特梭利的教案設計與老師的引導將更靈活的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能力帶孩子去探索。

‪#‎蒙特梭利‬ ‪#‎柯華葳‬ ‪#‎陳之華‬ ‪#‎芬蘭‬ ‪#‎學習‬

我曾觀察一堂二年級數學課,記錄如下(師代表老師,生代表學生):師:你會看時鐘,你6點鐘起床,那5點鐘是在6點鐘以前還是以後啊?誰會回答。生:以前。師:你把這個句子完整的說出來。生:(師也大聲唸)5點鐘在6…
PARENTING.COM.TW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2014年一本"The Responsible Entrepreneur"by Carol Stanford的新書中提到不少的創新創業家之歷程,其中,特別選擇Larry Page, Sergey Brin,這兩位Google創辦人,作為書中具有responsible entrepreneur的案例。

"非傳統的教育對Page和Brin的人生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在進入到高中之前,Page和Brin都進入到蒙特梭利學校學習。同時,他們也都說蒙特梭利教育對設計Google的工作系統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受訪時,他們也特別說明到蒙特梭利學校的影響: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C_DQxpX-Kw

"蒙特梭利的方法相信學校對未來有責任去培養創新個體。蒙特梭利教育的目標是去教育出可以促進社會,不怕去接受不可能的任務的個體,事實上,蒙特梭利強調的是運用教育來促進和平。"

"蒙特梭利教育相信,負責任的自由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室中,允許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如果沒有這樣的自由,孩子沒辦法發展自我控制能力去發展成社會中的成人。因此,Page所受到的兒童時期教育讓他發展獨立性,鼓勵學生以他們自我的步調成長,也學生鼓勵去接受小規模,但是是真實世界的挑戰,並找到方法去解決它。"

‪#‎蒙特梭利‬ ‪#‎Larry‬ Page ‪#‎Sergey‬ Brin ‪#‎Google‬ ‪#‎Montessori‬

Carol Sanford: Four early influences helped turn the Google co-founder and…
THEGUARDIAN.COM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8月30日 Maria Montessori 142歲冥誕

Google 為了慶祝 Maria Montessori 142歲冥誕,設計了Google Doodle,呈現了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與小學教室中的工作,包括小數架、金屬嵌板、三項式、語文工作。

"If you have children you hopefully know her. Maria Montessori is best known for he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he was also was a physician and educator, a noted humanitarian and devout Catholic. Her educational method is in use today i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very short she said: A teacher is not a master, but an observer and companion. Focus on what children want to learn and they will learn. "

‪#‎蒙特梭利‬ ‪#‎生日‬ ‪#‎小學‬ ‪#‎小數架‬ ‪#‎金屬嵌板‬ ‪#‎三項式‬ ‪#‎語文‬

Google celebrates Maria Montessori's 142nd birthday. If you have children you hopefully know her. Maria Montessori is best known for her philosophy of educat...
YOUTUBE.COM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