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青少年教養-鄧惠文醫師與黃心怡心理師的對談


今年黃心怡老師的青少年父母心進階班三月中即將開班,初階班九月即將開班,我們啟心很鼓勵家長去參加父母成長團體,因此有補助家長一位去參加成長課程3000元的費用,金額雖然不大,但是希望家長能多瞭解自己和孩子相處教養時需要調整和維持彈性的地方在哪裡。


黃老師有非常多著作談青少年,但我們覺得青少年很多狀況除了是家長沒有隨孩子年齡調整教養方式之外,還有一部分是過去長久以來的教養方式所導致,對我們而言,家長保持覺察是很重要的一環,有專家的提點,能讓我們隨時注意教養時應該保持的覺知,例如:是否重複無效的教養方式?能不能停下來,有一點觀察?有一點不同?除了重複讓人挫折的互動方式,是不是家長還有別的選擇,當家長可以用不同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作法,那親子關係也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這個對談的錄音中,鄧醫師和黃老師談到了
*親子衝突中常有的時間觀念及時間管理問題,需要父母覺察是不是能有不同,用不同的方式,孩子真的對時間沒有覺察嗎?孩子對時間的意識能不能長出來呢?能不能讓孩子對時間有感覺呢?
*家長不用改變自己要是完美的樣子,把真實的父母樣子展現出來,親子可以有衝突,但要如何修復,這種練習讓孩子未來面對人際現實中的不完美可以比較能接受;
*父母在教養中,要先安頓自己,幫自己慢一點;幫孩子建立自我獨立性,家長要讓孩子經驗我可以,例如為這個家的付出,而這個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家長常會小看孩子的能力,或是放大讓孩子自己去做的災難性;孩子的生活力培養是重要的,孩子需要經驗到自己有很多能力,可以為家庭付出,除了感受到愛之外,也能回應愛。
*教養孩子的尺度應該要隨年齡不同而調整,青春期的父母更重要的位置是「生活的指引」,孩子可能更需要父母是父母的位置而不是當朋友的父母,父母的責任是給予孩子生活的規範和給予適當的界線,當然,孩子對於界線會想要衝撞,親子會有衝突,這是很自然的,但父母若現在不管孩子,以後的代價會更大,例如對的事情,應該給予界線,就要溫和而堅定的執行,例如手機使用時間規劃,親子關係中,需要相互尊重,雙方對這份關係都有責任,我們需要做個有主體性的父母。


這個對談,很適合細細聆聽,很多細節和重點沒有分享出來,另外,黃老師還有許多著作,每一本都用故事方式分享親職教養,還有更多是探討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常常是長久以來的家庭關係,到了孩子青少年時候,孩子發生了很多不同狀況而突顯出來家庭關係需要調整的地方。

對談連結:

 

arrow
arrow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