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11的親子天下中,有兩篇學習的文章值得討論:

其一是 中央大學的柯華葳老師的訓練不等同於教學,以及陳之華的常態分班,怎樣做更好?

柯華葳老師對於訓練與學到的這兩件事做了很清楚的解釋。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

"訓練是要把一項技能練到精熟,可以不經思考直接反應。"

"但是學科中有許多概念需要釐清,當概念不清楚,自動反應答對了,不等於學到"

所謂學校教育的填鴨,就是這種"訓練",教導學生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答對及反應。

在求學過程中,老師教的概念,需要停下來時間思考以內化成知識,並求真正的理解,但是老師的教學進度是無法停下來等人的,得要自己追上去或者就自動pass放棄。

"「學到」是老師和父母都看重的事。在學校,老師以考試來檢查學生是否「學到」。學校常用大量題目讓學生練習,以幫助學生看到題目就能不經思考,下筆作答,得到高分。"

所以,所謂的考試雖然是測試是否學到,但是不是有孩子可以不經思考的亂答、猜答案,以應付每天照三餐,照休息時間的考試,但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不斷的考試是在求速度,但是到最後是不是已經不知道是為了甚麼在考試了,有沒有吸收不是重點。

是不是有孩子到最後,不知道該不該為了每天不同科目的考試補不同的進度或者是乾脆放棄考試而專注於理解科目的準備上。其實考試或許並不適合作為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方式。

"不過,依許多企業主的看法,學校所考的在業界不一定用得上。一方面可能是所學與業界所需不符合,更可能是所學「無法遷移」,無法學以致用。 "

"「遷移」是將所學應用到新情境,是「學到」的進階版。遷移的原則是學生看到舊與新兩種情境中相似與相異處,找到兩種情境間可轉換的原則,把學會的能力與概念,經過修飾,轉移到新情境。 "

"若教室裡只提供練習,學生即使可以自動如機械般操作,他能以什麼為基礎來遷移?"

"遷移"真的是非常棒的說法,將所學應用到新情境,從機械般的練習中的確是無法達到,但是要怎麼做,這篇文章並沒有提到,但問的問題很好,要怎麼做才能" 找到兩種情境間可轉換的原則,把學會的能力與概念,經過修飾,轉移到新情境"?現在的學校教育可以做得到嗎? 如果只是應付考試,無法延伸,衍伸所學的知識是無法遷移的。所以,如果對於知識,沒有真正的理解其意義和內涵,有辦法做到遷移嗎?

那學校該怎麼做讓孩子真正的理解?

引用陳之華那篇文章的看法: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及「視孩子為中心」...,必須要思考"如何創造出成就每個孩子的環境?如何關照到每個孩子的學習?如何在必要時刻,讓孩子能獲得協助?如何真正理解不同孩子的學習問題?如何不再以「好管理、方便校方行政」等思維,凌駕孩子學習的需求? "

其實芬蘭所使用的班級分組制度是個考慮學生個別差異下的教學方式,同時,比起一對一的學習,又能夠節省成本。

台灣以"考試"帶領"學習"的方式,真的有幫到那些根本已經很厲害的同學嗎? 或者是有把落後的孩子們帶上來嗎?

根據孩子的個別進度來學習的理想狀態是老師根據他的進度帶領或是可以自主學習,以小組教學方式,自行查找資料等的來掌握自己學習的進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如果進度快的部份也不用等別人趕上,就繼續延伸,遇到不懂的,多花點時間,遇到懂的就可以很快的進入下一階段。

依照個別進度時,則可以學的快的部份,就繼續下去,不用等待,而進度慢的時候,也可以停下來細細思索。這是依據個別差異的個別學習方式,很像是陳之華分享的芬蘭式的教育方法。

單元教授指的是數學就上數學,地理就上地理...,而這種方式的問題是數學和地理無法溝通。數學課內容總是小明怎樣,春嬌怎樣。但吳祥輝在芬蘭驚艷分享芬蘭的數學課內容,就是用真正實際的事物和數字來上課,例如,南美的亞馬遜河是最長的一條河,而其中,到底有多長,那就是一串數字,而用來比較尼羅河和亞馬遜河的長度就是減法。把地理上的知識實際應用到數學上。101自從變成第一高樓,也很快的被納入芬蘭小學的地理和數學教材中。

若是以目前這種"單向"與"單元"式的這種學習方式,將容易造成無法"遷移"所學的知識。

蒙特梭利的教案設計與老師的引導將更靈活的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能力帶孩子去探索。

‪#‎蒙特梭利‬ ‪#‎柯華葳‬ ‪#‎陳之華‬ ‪#‎芬蘭‬ ‪#‎學習‬

我曾觀察一堂二年級數學課,記錄如下(師代表老師,生代表學生):師:你會看時鐘,你6點鐘起床,那5點鐘是在6點鐘以前還是以後啊?誰會回答。生:以前。師:你把這個句子完整的說出來。生:(師也大聲唸)5點鐘在6…
PARENTING.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pi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